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

 
 
宁政办发〔2017〕88号
 
 
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推进
“中国制造2025”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
行动计划(2017—2019)的通知
 
各区人民政府,市府各委办局,市各直属单位:
经市政府同意,现将《南京市推进“中国制造2025”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行动计划(2017—2019)》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。
 
 
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
2017年4月18日
(此件公开发布)
 
南京市推进“中国制造2025”苏南城市群
试点示范建设行动计划(2017—2019)
 
为贯彻落实省政府《关于推进“中国制造2025”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》精神,加快推进我市试点示范建设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现按照三年示范建设期要求制定以下行动计划。
一、把握发展趋势,强化试点示范建设的引领作用
(一)总体思路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,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,深入推动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,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紧紧围绕“两聚一高”和“一个高水平建成、六个显著”目标,抢抓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机遇,以“高端引领、南京智造”为导向,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,以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为切入点,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、先进制造业为主体、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、前瞻性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,积极探索创新驱动、智能制造、开放融合、特色发展新模式,将南京打造为创新能力强、产业层次高、制造模式新、综合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,为加快建成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做出积极贡献。
(二)主要目标。到2019年,南京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,质量效益明显提升,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,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,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世界和国内先进水平。
——创新创造能力增强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.4%,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90%,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数80家,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4%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总产值比例达到3.1%,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%,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。
——质量效益显著提高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%左右,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%左右,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5%左右。
——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42%;生产性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3%左右。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,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达到27家,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数达到600家。
——智能智慧水平提升。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研发设计、生产管理、营销服务等的比例达到88%以上,智能协同制造、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面推广。建成智能工厂示范企业20家左右,大中型企业主要生产工序基本实现智能化生产。
——人才培养成效显著。集聚科技顶尖专家65名,培养创新型企业120名,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1890名,引领青年大学生创业13500名。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达到41万人,形成初、中、高级技能劳动者比例基本合理的格局,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到860人以上。
——生态友好绿色发展。绿色制造技术得到普遍应用,单位GDP能耗下降至0.47吨标准煤/万元,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、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、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下达目标,大幅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和节地水平。
二、深化结构调整,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
(三)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。全面实施“新兴产业提速计划”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电网、生物医药等七大类14个重点领域,制定并出台分产业发展规划,打造一批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产业。着力推进“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程”,引导石化、汽车、冶金、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,实现生产制造智能化、绿色化和产品品牌化、高质化。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,在未来网络、3D打印、纳米材料、人工智能等领域抢先布局一批前瞻性产业,占领产业制高点。到2019年,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总量突破9000亿元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科委、商务局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。排第一位为牵头单位,下同。)
(四)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。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升级计划,重点突出企业数控装备升级换代、企业产品质量提升、绿色化发展和智能制造模式创新。推进大中型企业关键管控软件一体化规划设计及全覆盖应用,支持企业信息化升级,争取30家企业进入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。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力度,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改,滚动实施“双百工程”项目,到2019年,全市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3%左右。通过每年启动10家智能工厂示范建设,狠抓企业关键智能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的大幅提升。到2019年,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0%,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科委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(五)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。推广制造业节能低碳绿色生产方式,大幅提升能源、资源使用效率,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。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,严格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,每年完成不少于100项清洁生产企业审核,实施一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,重点推进燃煤企业实施“减煤”和超洁净排放改造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发改委、环保局,各园区管委会)
(六)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。聚焦电子信息、轨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领域,发展总集成总承包、个性化定制、在线支持服务、全生命周期管理、品牌管理、创意服务、融资租赁服务等业态。推动制造业服务一体化发展,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产业、节能环保制造业与节能环保服务业等融合共生发展,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。通过培育服务型示范企业,提升服务功能,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,每年培育50个示范企业,实施50个带动性强的示范项目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发改委、地铁集团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(七)推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。按照链式整合、基地支撑、集群带动、协同发展要求,构建全产业链合作共赢生态体系,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。江宁区重点发展智能电网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,建设未来网络、机器人、智能电网产业创新中心。浦口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,高标准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基地、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基地和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。六合区重点打造新材料、节能环保、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,加快龙袍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。溧水区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、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基地,推动家电产业向智能家电改造提升,积极筹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。高淳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医疗健康产业基地,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子商务中心。栖霞区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显示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,建设国际一流的光电显示产业创新中心。雨花台区积极发展云计算、大数据及互联网产业。主城区重点优化综合服务功能,推进互联网+制造服务产业发展,培育创意设计、智能交通、健康服务等产业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发改委、科委、江北新区管委会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三、构建创新体系,推进制造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
(八)创建高水平创新载体。进一步释放创业创新活力,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业创新载体。全力打造国家级江北新区创新高地,落实新区“科技创新十条”政策,加快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向江北新区集聚,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创新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。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引领作用,完善一区两园建设体制机制,推动高新区在人才集聚、平台整合、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,争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排头兵。加快紫金创业特别社区、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资源集聚区的转型升级,在雨花台区、江宁区、玄武区珠江路等创业创新资源相对集中的功能板块,开展众创空间集聚区建设试点。到2019年,建成省级众创空间95家。(责任单位:市科委、江北新区管委会,各区政府、各园区管委会)
(九)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。积极支持企业技术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,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、研发投入、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主体。贯彻落实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,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推进4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,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。积极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智能制造等领域研发机构。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,加大政府在技术研发、品牌推广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,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转型,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“单项冠军”企业。到2019年,形成2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,600家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、1900家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创新型企业集群。(责任单位:市科委、经信委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(十)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。充分发挥产业联盟、行业协会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第三方机构作用,集中力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机器人、增材制造等产业做好基础领域、共性领域的技术研发。推动工业基础能力建设,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、关键基础材料、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水平,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瓶颈问题。制定并实施关键技术突破计划,面向未来网络、先进传感器、关键软件等领域创新发展重大需求,每年推进2—3项关键技术突破,努力占领先进制造业技术制高点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科委)
(十一)加快创新科技成果转化。发挥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优势,构建多元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。鼓励研究开发机构、高等院校通过转让、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,向企业或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。形成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,推动建立中国(江北)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,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高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源。加强校企联盟建设,广泛组织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,促进在宁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技术成果的就地转化。到2019年,建设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5家、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10家,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,突破一批关键技术,转化一批有影响、附加值高的创新成果。(责任单位:市科委、经信委、江北新区管委会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(十二)实施标准品牌创建工程。鼓励企业、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、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制(修)订,掌握产业技术标准话语权。积极开展国家、省级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。以强化质量管理为手段,以创建自主品牌为载体,夯实基础、突破重点,形成一批质量水平一流的世界级制造业企业、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品牌。加大工业品牌培育力度,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地区争创国家认定的品牌培育示范企业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、知名品牌示范区。到2019年,江苏名牌产品总数达到200个,争创中国质量奖1个,江苏省质量奖5个。(责任单位:市质监局、经信委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四、开展试点探索,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
(十三)试点探索创新驱动模式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加快整合和建设重大创新平台,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,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。工业强基,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强基工程,着力解决关键基础材料、核心基础零部件(元器件)、先进基础工艺、产业技术基础“四基”短板问题,重点推进南高齿等6个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实施,解决一批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缺失问题,增强南京工业核心竞争力。高端装备突破,依托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制造业创新中心,推进自动化成套设备、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,加快电力巡检、医疗康复等专用服务机器人产业化发展。创新成果产业化,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,打通技术研发、转移扩散和产业化链条,支持设立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,形成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成果转移扩散机制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科委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(十四)试点探索产业发展模式。大力开展产融合作试点,以南京成为国家首批产融合作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,建立重点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清单,组织银企对接活动,探索各类基金和金融合作新模式,不断加大对重点产业支持力度。探索培育现代产业集群,按照发展特色突出、重大项目支撑、创新载体配套、政策资源支持的要求,培育现代产业集群,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千亿级产业。“三品”战略实施,引导企业推进开发新产品,通过设计、研发和生产“微创新”,不断增加品种、提升产品质量,增强品牌影响力,每年认定新产品200个,帮助推广新产品100个。强化对重点优势企业品牌培育工作,创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、质量标杆等,培育一批品牌企业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发改委、质监局、江北新区管委会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(十五)试点探索先进制造模式。智能制造,把智能制造作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主攻方向,探索离散型制造、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,每年扶持20家以上新模式推广项目,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。绿色制造,通过传统产业提升改造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,构建科技含量高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,率先探索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成功路径。到2019年,初步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绿色制造模式,绿色制造水平在苏南处于领先水平。服务型制造,加快服务与制造的深度融合,贯彻落实国家《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》,开展设计服务提升、客户价值提升、制造效能提升、服务模式创新行动,推动产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形态创新,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,鼓励培育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,建设一批省级以上示范园区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发改委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(十六)试点探索开放融合模式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,大力实施“企企通”工程,开展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,加快推进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、南京云计算中心和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(麒麟)建设。加快深化企业互联网融合创新,提升网络制造和智能服务水平。军民融合创新,充分发挥军工单位在民用航空航天、电子信息系统和通信、轨道交通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科技资源优势,推进建成面向社会开放的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平台,鼓励和扶持民营优势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。到2019年,建成2-3个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,力争每年新增“民参军”企业20家。促进国际化发展,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来宁投资先进制造业企业和项目,提升制造业国际化水平。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部署,进一步提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,推动我市优势产能、装备制造等领域“走出去”工作在全省位于前列,实现境外投资、对外承包工程业绩健康平稳增长,培育3家以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。高水平举办智能制造大会、软博会,搭建多层次产业国际交流平台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发改委、商务局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五、优化服务环境,强化政策要素保障
(十七)建立协同推进机制。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南京市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,市相关部门、江北新区、各区(园区)为成员单位,统筹协调重大问题,推进示范城市创建工作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,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,具体协调推进相关工作。邀请中国工程院及相关院士、专家成为我市试点示范城市工作特聘专家,成立南京市先进制造业建设高层次专家咨询委员会,为关键领域突破、特色示范等重大政策制定和组织技术攻关提供决策咨询。(责任单位:市政府办公厅、市委组织部(人才办)、宣传部,市经信委、发改委、科委、商务局、财政局、人社局、统计局、工商局、金融办、国税局、地税局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(十八)构建人才支撑体系。聚焦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,坚持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、外部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,推行双元化教育模式,着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、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,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实施“创业南京”英才计划,以人才竞争力提升引领产业竞争力,加大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创业项目扶持力度,加速集聚一批产业科技人才,培养一批领军型企业和高端人才。实施精准引才,突出“高精尖缺”,瞄准重点产业方向、关键技术领域,引进国际国内专家。重点对智能制造产业和人才进行深度分析,形成智能制造人才分析报告、人才地图和人才目录,促进高端人才向先进制造业汇聚。(责任单位:市委组织部(人才办),市经信委、科委、人社局、财政局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(十九)优化要素资源配置。充分发挥省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资金专项支持的作用,市级投入不低于省支持力度,专项用于试点示范建设等。创新实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综合评价办法,建立全市统一的绩效综合评价系统平台,把评价结果作为要素供给分配、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依据,倒逼企业提质增效。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各项政策措施,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,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。用地计划指标优先支持优质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,逐步建立存量工业用地及闲置厂房流转机制,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委、财政局、金融办、国土局,各区政府、园区管委会)
(二十)注重释放改革红利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,加快简政放权,接好管好国家、省下放的审批事项。市级层面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,在制造业企业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审批立项、环境评估、资金筹措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,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,打好“降成本”组合拳,落实国家、省减税清费政策,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,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。全面落实有关支持高新技术企业、兼并重组、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、高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、固定资产加速折旧、小微企业结构性减税等相关政策。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网络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,实现资源共享、互联互通。(责任单位:市编办、经信委、发改委、科委、环保局、安监局、国土局、规划局、人社局、财政局、市物价局、市政务办、国税局、地税局)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抄送:市委各部门,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,市政协办公厅,市法院,市检察院,南京警备区。
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7年4月19日印发